头像

方刚 教授

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职务: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
邮件: fanggang@hdu.edu.cn
办公地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文一校区实验楼621室
电话: 13858094988

10 访问

个人简介

方刚,教授,博士生导师,拥有管理学博士学位,在瑞士洛桑大学留学并获信息系统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知识管理、数字化与管理变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类省部级项目10项。在《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和《科学学研究》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研究成果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奖(排名第一),作为成员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担任校挑战杯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教练组成员,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银奖二项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一项承担研究生《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战略管理(英)》和本科生《战略管理(双语)》、《管理沟通》等课程的教学。

承担多项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为包括茅台集团、海康集团、中集集团、鞍钢集团、中天集团、杭州公交集团、杭州玫隆集团、杭州商旅集团等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企业担任管理高级顾问,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教育经历

(1)2006.12.01–2009.3.31 瑞士洛桑大学信息系统博士学位

(2)2005.3.1–2008.6.30 浙江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3)2000.9.1–2003.3.31 浙江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4)1988.9.1–1992.6.3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2009.4.1-至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MBA教育中心执行主任

(2)2004.6.1-2005.4.30 杭州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呼叫中心事业部营销总监

(3)2001.7.1-2004.5.31 星际(杭州)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营销总监

(4)1995.9.1-2001.6.30 杭州泛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经理

(5)1995.1.1-1995.8.31 杭州大恒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

(6)1992.8.1-1994.12.31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硬件开发技术人员


社会职务

(1)2019.11.1-至今睿华创新管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2024.02-至今,浙江水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3)2021.06-至今,杭州萤石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4)2019.06-至今,中国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与认证浙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领域

一、研究方向:

        包括创新管理,战略管理,知识管理。

二、创新管理研究方向的特色:

        微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破解“卡脖子”问题实现技术跨越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方向基于数字创新理论和忘却学习理论,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研究数字时代微创新演化过程和实现机制。首先,分析微创新阶段及时序特征,辨识微创新类型及相互关系,建立微创新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其次,基于数字创新的适应逻辑和创生逻辑,分析不同类型微创新互相触发的关系,总结微创演化路径,构建基于试错迭代的微创新演化模型;再次,分析微创新中基于试错迭代的忘却学习的作用和策略选择的动态规律,识别微创新和忘却学习的互惠因果机制,构建微创新与忘却学习在一次创新、技术范式内和跨技术范式上的多层次共演模型,阐明数字时代微创新演化的实现机制;最后,提出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微创新水平的策略。本研究方向构建数字时代微创新演化过程及实现机制的理论体系,揭示微创新从量变到质变实现跨越技术周期的基本规律,对“专精特新”企业破解“卡脖子”难题具有现实意义。


三、知识管理研究方向的特色

知识管理是创新管理的核心促进知识流动、创造以至增值的知识管理是创新管理中的主要机制创新主体的知识管理过程决定了创新的效率。本研究方向通过立足于知识分布特征及知识间关联关系的测度,刻画知识创新的路径与机制,实现对创新中知识创造和增值过程的有效描述,力图以定量化的方式揭示创新中知识创造的内在机理。因此,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在于,将创新管理研究和知识管理研究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揭示创新的本质内涵。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对创新范式和创新过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例如,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创新开放性不断增强,知识发现和知识融合的方式也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本研究方向分析互联网条件下知识创新过程展现出的知识内核去中心化、择优连接和跨领域关联等新特点,科学地分析知识创造和增值的非线性过程,加深对互联网环境下创新管理的认识。因此,本研究方向的另一个特色在于将持续把新技术带来的变革纳入研究范畴,推动创新管理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不断进步。



教学与课程

一、研究生课程

(1)战略管理(英)

(2)现代管理理论

(3)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

二、本科生课程

(1)战略管理(双语)

(2)管理沟通

三、MBA课程

(1)战略管理

(2)管理沟通


纵向科研

(1)基于中国情景的战略管理案例库开发,教育部主题案例,2024.03

(2)数字时代“专精特新”企业微创新演化过程及实现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01-2026.12

(3)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创新中知识增值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01-2022.12

(4)互联网背景下协同创新中知识基演化路径与动力机制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2015.01-2016.12

(5)协同创新中知识基的演化机理与管理对策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4.1-2016.12

(6)协同创新中知识基的形成与重构研究,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2014.6-2016.5

(7)基于网络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模式选择和绩效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1.1-2013.12

(8)家族企业成长和代际传承中外部网络演化机制与路径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06-2012.6

(9)个人社会关系和企业嵌入性的交互作用研究,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2009.10-2010.9 

横向科研
论文

(1)方刚,刘羽. 协同创新下知识距离对知识融合过程的门槛效应研究——以新能源行业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2)方刚,高安. 忘却学习视角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多重路径分析:基于机器学习算法[J]. 科技管理研究, 2023, 43(18): 186-194.

(3)方刚,李竑颖. 忘却学习对微创新过程的影响机制——知识融合的中介作用[J]. 信息与管理, 2023, 8(01): 1-13+26.

(4)方刚, 王家辉.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协同创新知识共享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24): 130-140. 

(5)方刚,常瑞涵. 互联网对企业协同创新中知识增值的影响:软创新资源的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0):132-140. 

(6)方刚,谈嘉馨. 互联网环境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增值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20,38(7):1325-1337.

(7)方刚,顾莉莉. 跨组织知识转化中的知识增值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互联网+”协同创新[J]. 科技管理研究,2020,(04):191-197.

(8)方刚,谈佳馨,顾莉莉,胡保亮.  “惠博士”的商业模式转型之路. 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收录(编号:EPSM-0378),2020年4月3日

(9)方刚,周青,杨伟,武琳琳. 校园智慧洗涤项目是佰米公司的机会吗. 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收录(编号:PJMT-0421),2019年10月25日

(10)Fang, G., Zhou, Q., Wu, J. and Qi, 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2019, 119(8): 1638-1654. https://doi.org/10.1108/IMDS-02-2019-0060

(11)方刚,顾莉莉. 基于SECI拓展模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转化行为研究[J]. 软科学,2019,33(6):24-29.

(12)方刚,陈佳媛,周青. 基于知识基和网络嵌入性的企业微创新类型选择:多案例探索分析[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9,12(2):152-165.

(13)方刚,周青,周海囡. 成果导向教育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建设研究[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3),2017.6,本人排名1/3.

(14)Qing Zhou, Gang Fang*, Wei Yang, Yun Wu, Liqin Ren. The performance effect of micro-innovation in SMEs: evidence from China [J].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7, Vol. 11 Iss 1 pp. 123-138

(15)FANG Gang, ZHOU Qing, CHEN Chou-yong. From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t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bibliometrics. Int. Conf. Manage. Sci. Eng. - Annu. Conf. Proc.,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MSE 23rd),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and Arts Northwestern Switzerland in Olten, Switzerland, August 18-20, 2016, 44-49. 

(16)方刚,周青,杨伟. 产学研合作到协同创新的研究脉络与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分析[J]. 技术经济,2016,35(10):26-33.

(17)Qing Zhou, Wei Yang, Xiangyuan Ma, Gang Fang*. The practices of micro-innovation in Chinese enterprises: traits, types and affecting factors [J]. Studia i Materialy, 2015, 2(19): 50-65.

(18)Zhou Qing(#),Yang Wei,Ma Xiangyuan,Fang Gang(*),The Practices of Micro-Innovation in Chinese Enterprises: Traits, Types and Affecting Factors,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XXI century - images and perspectives,Warsaw,2015.11.26-2015.11.27

(19)Gang Fang, Xiangyuan Ma, Liqin Ren, Qing Zhou. Antecedents of Network Capability and Their Effect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Test of Hi-tech Firms in China [J].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4, 23(4): 436-452.

(20)Gang Fang. The Antecedents of Network Capability and 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test of Hi-tech firm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Management, 2012.

(21)方刚. 面向网络的资源和企业竞争优势.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8(1):23-27.

(22)方刚. 网络能力结构及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科学学研究,2011年3月,29(3):461-470.

(23)方刚,胡保亮. 网络资源的分类与作用机制: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的研究. 科学学研究,2010年10月,28(10):1511-1520.

(24)Gang Fang, Yves Pigneur. The configu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some evidences from Chinese softwar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2010, Vol.7, No 2: 167-187

(25)Gang Fang, Yves Pigneur. The integrative model of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and performance,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Conference on Global Manufacturing and China 2007, 2007: 167-174, ISBN1-902546-59-8

科研成果

(1)基于中国情景的战略管理案例库开发,教育部主题案例,2024.03

(2)数字时代“专精特新”企业微创新演化过程及实现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01-2026.12

(3)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创新中知识增值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01-2022.12

(4)互联网背景下协同创新中知识基演化路径与动力机制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2015.01-2016.12

(5)协同创新中知识基的演化机理与管理对策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4.1-2016.12

(6)协同创新中知识基的形成与重构研究,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2014.6-2016.5

(7)基于网络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模式选择和绩效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1.1-2013.12

(8)家族企业成长和代际传承中外部网络演化机制与路径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06-2012.6

(9)个人社会关系和企业嵌入性的交互作用研究,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2009.10-2010.9 

著作

(1)吴晓波,方刚. 超越追赶:中国创新之路[M]. 中信出版社,2023.06.

(2)方刚. 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基于资源观的实证研究[M]. 科学出版社,2014. 06.


专利成果
荣誉及奖励

(1)方刚(8/9). 基于案例竞赛平台和共创共融共享理念商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

(2)方刚(1/4),校园智慧洗涤项目是佰米公司的机会吗。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第十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2019年9月10日

(3)方刚(1/1),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基于资源观的实证研究,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专著,2015年11月


软件成果